
暑气退去
天气变凉
气候开始变得干燥
偶见皮肤起皮发红
口干、唇干、皮干
这些其实都是“秋燥”的表现
究竟什么是“秋燥”?
我们该如何缓解呢?
一文跟您讲明白!
燥,在中医学中指“风寒暑湿燥火”六种邪气中的一种,凡津液不润者为燥。当机体失于津液滋润濡养,表现为口干、唇干、鼻干、大便干结、皮肤干裂等。
“秋燥”可以分为“温燥”和“凉燥”。
“温燥”多见于初秋,轻者鼻咽干燥、口唇皲裂、重者头痛、咽痛、干咳,心烦口渴,流鼻血,便秘。
“凉燥”在深秋常见,气候转凉,类似感受风寒感冒,恶寒无汗、鼻干鼻塞,咽干咽痛。
针对不同的秋燥,处理方式不一样。温燥宜辛凉甘润,凉燥宜辛开温润。
婴幼儿的皮肤和脏腑都十分娇嫩,如果生活起居调理不当,很容易受到“秋燥”的伤害。久病体弱或老年人本身气血亏虚、津液不足,更容易受到内外相合的影响,秋燥会进入体内伤害津液,加重疾病。
还有一类特殊人群,恶性肿瘤放疗的患者。从中医角度来看,放疗会产生“热邪”,容易伤害人体津液。特别是放射性肺炎的患者,在秋季更应该注意防护。因为“肺为娇脏”,需要保持润泽,避免时令干燥与“放射热毒”相结合,对肺造成损伤。
图片来源:稿定设计
保持室内适度湿度,正确使用加湿器,避免环境过于干燥,有助于我们呼吸道防御屏障的正常运作,避免燥邪侵袭。
多食用具有养阴、清热、润燥功效的食物,如梨、甘蔗、石榴、柿子和大枣等;同时,还可以选择白萝卜、莲藕、百合和大白菜等蔬菜。在口味方面,应少吃辛辣食品,多食酸性食品。此外,补充水分是对抗“秋燥”的最佳方式。可以在白开水中加入蜂蜜,以增强其润养功效。
图片来源:稿定设计
进入秋季后,气候干燥,从潮湿炎热转变为寒冷干燥。这种气候变化会影响人的情绪、精神状态、生理机能和激素分泌水平,导致“秋愁”产生,“天昏昏,人憔悴”。古人因此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。
坚持早睡早起,让情绪平静安宁,保持平和状态。可以散步、打太极、慢跑等运动帮助身体气机正常流转。不要让外在气候影响内在情绪,切勿伤春悲秋,这样才能保持肺气清润。
图片来源:稿定设计
-End-
责编:李彤
来源:广西疾控、武汉协和医院、健康湖北
《政府工作报告》全文发布
省委管理干部任前公示公告
勿忘!这些数字,是中国人心里无法愈合的伤疤
习近平在越南媒体发表署名文章
关于越南,一图了解→
习近平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
总书记上海行|记者手记:一以贯之的初心和深情
时习之丨构建新发展格局、推动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地方考察调研强调科技创新
下载APP
分享到